MES系統的歷史
在工業1.0的時候電腦都還沒問世,也自然沒有 MES 發揮的空間到。
工業2.0的早期年代就開始有 MES 的概念雛型,規定什麼流程要做什麼樣的紀錄,產生什麼樣的報表規格,讓員工知道這份工作的正確流程怎麼做,只是那時候的 MES 當然不是電腦系統,都是紙本作業,也更像是一種工作規範、流程管理、管理模式。
到了工業2.0的後期,電腦也差不多普及了,大家就開始想能不能讓紙本的流程紀錄電子化?第一是因為人工紀錄難免會出錯記錯;第二則是紀錄人員的薪資也是公司的成本之一;第三則是人工紙本紀錄的效率很差,花大把時間紀錄整理報表,隔天才可以看到昨天的生產紀錄,那很多商場上的判斷根本來不及。所以要把數據資料電子化,就可以即時看到報表、永久紀錄;電腦自動輸入也可以降低資料失誤率、無法人為竄改;還可以讓單純的紀錄工作這樣枯燥無趣的勞力釋放,讓大家去做更有生產力、有意義的工作。
台灣的工業現況
雖然現在已經在鼓吹工業4.0了,不過台灣其實還有八、九成的企業都還在工業2.0的階段,也就是還沒完全脫離紙本紀錄邁向全面電子化,只有少數的企業真的有轉型到工業3.0的自動化,而有AI導入的工業4.0更是少數。工業的進化論不像買手機買電腦,有最新款的就直接用最新潮的型號,而是跟人的成長一樣,要從小學進入到國中、高中,最後上大學,每個階段都要經歷過才可以有好的體質慢慢成長,還沒學會走路就想飛起來是不行的。
尤其台灣大多的中小企業資訊化程度不高,公司可能沒有IT部門,或是全公司只會有一位IT人員,工作也是負責維修電腦不是管理與研發生產系統。
另外一個現象是,台灣現在的中小企業開始由二代來接班,而二代接班會遇到很多問題,比如老師傅覺得不懂技術的人很難溝通,所以接手的二代自然管不動這些師傅,連人都管不動的話怎麼談管理工廠。再來更糟的情況是,很多有經驗有技術的老師傅都要退休了,新人進來也還沒有累積到相應的經驗值,知識與技術的斷層會讓工廠花大量時間與金錢從頭培養員工,工廠的生產會因為老師傅的離開而產生震盪。
所以要趕快把老師傅頭腦裡面的知識經驗系統化、電子化紀錄下來,把它們的 know-how 變成一套規範,從此以後工廠就會有標準,並持續透過系統輔助紀錄產生報表,能夠更輕鬆有效的管理工廠。
MES 系統的必要性
因為現在已經不比當年經濟起飛的時光,當年做個售價100塊的產品,可以賺到70塊回來;現在做售價100塊的產品,只能賺7塊甚至更低。所以過去的老闆們自然不重視管理系統,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是賺錢,那幹嘛花一大筆錢導入系統,還要花時間適應?但是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的產品利潤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高昂,所以就需要系統幫工廠找出虛耗的成本,才不會什麼都沒賺到,甚至生產一單賠一單。
隨著全球化的趨勢,加上台灣過去都是代工沒有做品牌,代工能賺多少端看客戶給的報酬,所以想賺更多錢的話就只能壓榨人力,自己降低成本。但是過去能賺錢的模式現在沒辦法繼續使用,台灣的人力沒有以前便宜、客戶也越來越會算成本、產品的利潤越來越少。解套方式的第一步就是要精準地控制成本,讓紙本紀錄變成不會出錯的電子化報表,即時掌握數據才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,知道訂單的報價怎麼報才會有適當的利潤。
再來是要實現真正的工業3.0,也勢必要建立自己的品牌。為甚麼台灣大多數中小企業還停留在2.0的早期,因為老闆覺得轉型成3.0不划算!
系統軟體花個幾百萬可以讓企業從2.0早期進步到2.0後期,那想要再進化到3.0的全線自動化除了軟體之外,硬體設備也都要更新,少說也要花一、兩千萬。那全線自動化以後產量就大幅提升,原本生產一百個變成生產一萬個,但是產品的售價並不能提高!因為沒有品牌,所以產品價格受制於供應商,再來是供應商需要的量沒有增加,所以產量提高以後多生產的產品也消化不了,那多出來的產品要怎麼辦?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,所以提高產量以後也無法賣完,又不能自己調高售價,那為什麼要花一大筆錢轉型工業3.0呢?
可是都已經全球化了,還說市場太小的原因是什麼?就是因為沒有品牌,所以無法到國外通路販售,就只能賣給客戶、供應商及台灣國內市場,那市場當然大不起來。
MIRAGE MES 的目標
MIRAGE MES 就是要幫助大家從2.0跨越到3.0的第一步。先脫離紙本作業邁向全面電子化,再進入全線自動化的轉型。
MIRAGE MES 要做的就是為老闆節省資源,從2.0初期進步到可以邁向3.0的後期2.0電子化,減少虛耗增加效益,但是並不代表縮減人力。MIRAGE系統導入的同時我們的顧問會替大家做工廠健檢,檢查哪個部分已經做的很好了,那個部分需要加強所以應該把人力調到這邊,讓現有資源極大化、最有效的發揮作用是我們想給客戶的首要目標。等到體質完善以後,再來討論後續的3.0,升級硬體設備達到全面自動化。